English

专家为春节晚会支招

2000-01-22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庞永厚 我有话说

编排上与晚会基调一致

制作上“小班子、大社会”

允许演员即兴发挥

增强场上场下情感交互

新一届春节晚会又在急促的鼓点声中进入了最后运作阶段。对于这台“年年难搞年年搞,岁岁求新难出新”的晚会,今年应以怎样的整体形象“陪大家一块过年”?近日,记者专访了北京广播学院影视研究所所长、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。长期从事影视理论研究的张教授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。

关于演出阵容和节目

节目的编排设置上要与整台晚会的基调一致,同时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。节目制作上要走“小班子、大社会”的路子,依靠社会力量,向公众敞开大门,使一些来自生活一线的、鲜活生动的作品入围晚会。如小品《相亲》、《超生游击队》、《打名片扑克》;歌曲《常回家看看》、相声《宇宙牌香烟》、《楼道曲》,微型音乐剧《天长地久》等都具有鲜明的生活烙印,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。

关于表演和呼应

由于来自舆论和观众期望值高的压力,现在的晚会仪式化太重,承载太多,庄重有余,轻松不足。演员的节目编排设置上严丝合缝、分秒不差,搞得演员紧张兮兮,限制了他们的即兴发挥。纵观历届晚会,一些即兴节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。1983年春节晚会上,刘晓庆在演唱前给千里之遥的母亲的祝福语;1984年晚会上,特邀台湾优秀主持嘉宾黄阿原先生和海峡对岸的女儿互致问候;韦唯面对聂家小保姆一曲《爱的奉献》的真情演绎,都产生了轰动效应。给演员减压松绑,允许他们有一个即兴发挥空间,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缺乏呼应和沟通,场上、场下脱节是历届晚会的通病,现代艺术交流是双向、互动、平等的。而目前一些晚会的商业意识、官本位意识、关系意识太浓,场上的观众不是赞助商,就是各界名人、领导,他们正襟危坐,疏于参与,严肃有余,呼应不够。这既不符合现代传播学大众媒介的传播原理,也影响了整个演出效果。因此,做好台下观众的参与呼应工作,使台上台下连成一片,气息相通、情感呼应,自接神交,是晚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